最近看到Notre Dome de Paris的音樂劇4月要在台北及高雄演出,回想起開始工作後,每天都過著忙碌的社畜生活,把曾經喜歡看展覽表演的自己拋棄,2017年無意間看到鐘樓怪人音樂劇要來台演出,而且也買到自己預算範圍內的票價,決定3/4搭著高鐵殺去國父紀念館看,從開場的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就讓人燃起對於法語音樂劇的熱愛,每一首歌曲都隨著音樂跟著哼個幾句,雖然裡面的故事充滿對人性的醜陋與無奈,但藉由劇情推演,去欣賞舞台及燈光營造出來的氣氛,詩人、侍衛長、神父、艾絲梅蘭達、加西莫多、小百合隨著劇情唱出自己角色的情緒,不過這場所有的演員都是預備演員內心還是有點小失落,或許自己本身總覺得首場是最好的組合,2005年第一次看的時候雖然有點小失望,但是Richard Charest飾演的詩人好帥,就可以彌補一切XD,只是第二次距離第一次看已經是12年前的事情,當時Richard Charest剛從侍衛長轉成吟遊詩人的角色,現在已經也逐漸由遞補人員接棒,也感嘆隨月不饒人啊,自己也變成社會中一個小齒輪,不斷被壓榨,將自己的喜好磨平,只為微薄薪水過生活而努力,就像劇中的人物一樣,看到人性的醜惡,卻也只能無奈接受。
不過2017年這一場最讓人驚豔的應該是艾絲梅蘭達的扮演者,有感受到吉普賽女郎的青春與活潑,歌聲中充滿喜悅與活力,比起初代的Helene Segara過於成熟的風情,比較符合劇中人物的性格,雖然歌唱及表演還有點稚嫩,但磨練幾場,就能有很好的演出了,從第一次是看DVD、2005年看現場演出、2006年是遠端連線到2017年再次到台北看表演,每次都能從心理感受的對這部音樂劇的熱愛,讓我從生活的枯燥中找回一點趣味,不愛看電影的我卻很喜歡看現場表演的舞台劇,或許比起電影票還要貴,但是將道具運送來台演出及每場表演者的肢體情緒都會略有不同,每場都是獨一無二的回憶,或許就是現場觀看表演的趣味,覺得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票價範圍上,反而比電影票還值得。